文章
林徽因為何在四月離世?重要原因:被氣的!跟吳晗關系極大
2023/10/30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女眾多,但聲譽能和林徽因相比的不多。她的傳奇之處在于,被后人列入民國四大美女之中,卻以才華傾倒了眾生,驚艷了一個世紀。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是對她最高的概括和最貼切的評價。如果這兩句話是出自一位詩人比如徐志摩這樣的浪漫才子的筆下,那自然會有一些「水分」,但它卻出自一位知識淵博、思想厚重、思維縝密的哲學家口中,自然就增加了相當的分量。

即便排除哲學家金岳霖「暗戀」(其實這種暗戀并非如一些人說得那麼嚴重)林徽因的因素,客觀來說,林徽因也當得起這樣的稱贊。因為她確實是「一身詩意」的,她本身就是一位詩人,她的人生可以說就是一首詩。

在她之前的中國,一般把最美的春天定義在三月或者二月,比如「煙花三月下揚州」「 三月春光濃似酒」「花底離愁三月雨」「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二月春風似剪刀」「霜葉紅于二月花」「燕雀風輕二月天」等,這樣的佳句比比皆是,但詩歌中描寫四月的不多,名句更少。

而林徽因卻以一首《人間四月天》直接扳回,她將四月高調入詩,從此四月也同樣成為春天的象征,比二月、三月毫不遜色。

這就是林徽因的魅力。但其實,在林徽因一生中,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是一種業余愛好,她的主要貢獻在建筑學上,甚至沒有她,就沒有梁思成在建筑學上的輝煌。而另一方面,作為一位絕世美女,林徽因也沒有逃出紅顏薄命的「宿命」, 她寫出了驚艷的《人間四月天》,卻也在四月里死去,僅活了51歲。而她的死,固然跟疾病有關,但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被氣死的。被誰氣的?本文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她不想讓母親的悲劇在另一個女人身上重演

同那時的眾才女不同的是,為了讓自己長見識,林徽因16歲時,跟父親到歐洲游歷了一年多。

見到了歐洲各國的古建筑后,林徽因大開眼界。正好,她當時的女房東就是個建筑師,在對方的影響下,她迷上了建筑學,并且把建筑學賦予了詩的意義。

之后,徐志摩到英國留學,邂逅林徽因,雙方才開始正式談詩(現代詩),開始談拜倫和雪萊等。可以說,林徽因的詩人氣質是和徐志摩共同切磋出來的。但無論徐志摩如何對林徽因癡迷,她都不會真正地陷進去。因為在她見到徐志摩之前,心中已經有了梁思成。而梁思成和她才是門當戶對、青梅竹馬。

林徽因在14歲同梁思成遇見之后,兩人便成了天作之合的一對,一個是梁上君子,一個是林下美人。在當時的氣候下,林梁兩家結親幾乎成為定局,任徐志摩怎麼多情都是枉然。說實在,徐志摩是真的喜歡林徽因,為了她不惜同自己的結髮妻張幼儀失婚。 但正是這個舉動讓林徽因同徐志摩「決裂」。

林徽因盡管崇拜徐志摩的才情,但這同愛情是兩碼事。在她看來,為了一個一見鐘情的女孩而悍然同結髮妻失婚的男人,是靠不住的。其二,是林徽因的母親的緣故。

林徽因的母親沒有什麼文化素質,林父并不喜歡她,她在林家很受冷落。因此林徽因因為同情母親轉而同情張幼儀。聰慧如她,是決不會充當第三者去破壞一個穩定的家庭的,他不愿母親的悲劇在另一個女人身上重演。因此,果斷離開徐志摩,是林徽因的明智和善良。

(二)梁思成因她而愛上建筑學

而離開徐志摩不久,林徽因便果斷地同梁思成在一起了。甚至在梁思成遭遇交通事故,成為終身殘障(梁思成因交通事故形成一個后遺癥,就是一條腿有點跛)后,她也毫不在意,毅然選擇同他在一起。

也許是這份癡情,真正打動了梁思成。于是梁思成決定「跟著」林徽因學建筑學。事實上, 梁思成搞建筑學并非自己原初的意愿,而是為了同林徽因志同道合,而「硬貼」成的志向和才華。

後來林徽因干脆同梁思成一塊到美國留學,在費城賓州大學建筑系學習,之后又到哈佛大學學習。這樣,這對伉儷這一生便永遠綁在建筑學這輛車上了。

從1930到194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用了整整15年的時間,歷盡千辛萬苦,走訪了15個省,詳細考察了190個縣的2738處古建筑,對這些古建筑進行精細的研究,梁思成因此寫出了不少建筑學方面的論文,奠定了他在中國建筑學方面的地位,也令中國這些古建筑得以揚名天下,并得到保護。比如河北趙州橋、山西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可以說,這些文化古跡的最終被人們所重視,能走出歷史的塵埃「重見天光」,同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關系非常之大。

也是在追尋這些古建筑時,林徽因完成了她生命的詩意闡釋。1934年,她同丈夫在山西尋訪古建筑時,曾寫下如此的文字:「旬日來一眼看去都是圖畫,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故事」;「在草叢里讀碑碣,在磚堆中間偶然碰到菩薩的一雙手一個微笑,都是可以激動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覺來的。

「云塊,天,和我們之間似乎失掉了一切屏障,我樂時就高興地笑,笑聲一直散到河對岸,說不定哪一個林子,哪一個村落里去!我感覺到一種平坦,竟許是遼闊,和地面恰恰平行著舒展開來感覺的最邊沿的邊沿,和大地的邊沿,永遠賽著向前伸……」

那時的林徽因不再寫詩,但她的文章和詩一樣美。

然而,林徽因的「紅顏薄命」也真的跟建筑學有莫大的關系。首先,在她跟著梁思成考察全國的古建筑時,吃了很多苦,經常在野外風餐露宿,他們住過破廟,飲食條件也非常差。林徽因還經常爬高上低,拿尺子量那些古建筑的尺寸等。這讓本就體質較弱的她身體受到很大摧殘,比如形成頑固的肺結核等疾病,這成了她英年早逝的一個很大的注腳。

不過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林徽因之早逝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生氣所致。生誰的氣?其中包括兩個著名的人物,郭沫若和吳晗。

(三)試圖阻止郭沫若和蘇聯專家

梁思成夫妻為研究和保護中國古建筑費盡心血,他們甚至在當時世界建筑學領域都有相當的影響。

1945年,美國人轟炸日本東京、京都等地。負責轟炸的將軍找到梁思成夫妻,希望他們把日本的古建筑在地圖上標注出來,讓轟炸機「高空作業」時能夠避開它們。本來,當時日本人是中國的敵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完全可以不管這些閑事,讓美國佬把日本炸成廢墟。

尤其是林徽因,她的家人在1937年11月和1939年1月,兩次都遭遇日軍飛機的轟炸,處境險惡; 她的三弟林恒後來參加抗日,也于1941年為國捐軀。

但梁思成夫妻認為,日本的古建筑等文物,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必須要保護好。美國人要轟炸的奈良和京都都是文化名城。奈良曾是日本「奈良時代」的首都平城京所在地;而京都于公元794年起被定為日本首都,是仿照唐都長安和東都洛陽而建的,這兩座城市里都保存了很多建筑藝術珍品、文物古跡。

因此梁思成和林徽因趕到重慶的美軍辦事處,找到了聯絡官布朗森上校,向其陳述了保護奈良、京都古建筑的重要性,并提交了相關古建筑的圖紙,梁思成強調說:

「建筑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美軍最終接受了梁林的建議,轟炸這兩座城市時,手下留情,讓兩座古都盡可能減少毀滅性打擊,保住了不少古建筑。

同樣,在1948年,平津戰役即將打響之際,解放軍即將解放北京時,梁思成夫妻也是憂心忡忡。北京是擁有3000年建城史,900年建都史的古城,擁有許多具有文物價值的古建筑,如果毀于戰火就太可惜了。于是他把與妻子共同繪制的《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交到了解放軍手里,他還重點圈出了北京的珍貴古建筑,再三強調:

「這是全世界目前現存的最完整、最偉大的中國都市,請一定將它保存下來!」

幸虧當時北京是和平解放的,才保住了一城的繁華和文明,保住了那些歷經數百年滄桑風雨的古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終于把心放進肚里。然而不久,他們的心又懸了起來。

1949年12月,北京召開城市規劃會議。會上,蘇聯專家巴蘭尼克夫建議,拆除北京古城墻,將北京修建成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

他認為,北京應以天安門廣場為中軸,將原來的古建筑、古城墻給拆除掉,將北京城重建,從而促進整個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當時以 郭沫若為代表的規劃局成員,十分贊同蘇聯專家的建議,準備拆城墻。而此時,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以及著名建筑學家 陳占祥(時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總規劃師兼企劃處處長 站了出來,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梁思成憤然說:

「世界上任何一個學過專業城市規劃的人,都不該提出這樣的規劃方案!」

在梁思成等人看來,將北京核心區古建筑拆掉建一個新的工業城市,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當時我國的東北三省,已經有一些具有工業基礎的城市了,完全可以進行工業化建設而帶動全國。

但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城市規劃成員都贊成蘇聯專家的意見。

這在當時也可以理解,因為那時候新中國百廢待興,都期待給世界一個嶄新的面貌,除舊布新成了一種潮流和必然。而那些舊城墻、舊城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代表著「腐朽」的舊文化,理應摒棄。

再說,城墻都是冷兵器時代的防御措施,如今是新時代了,就是打仗,城墻也沒用,還不如拆掉,建新樓。

第三,城墻還影響交通。城市空間那麼緊張,一圈厚厚的城墻放那兒,必然對擴建馬路產生巨大阻礙。有許多路段,汽車遇到城墻必須繞行,很不方便。其實西安當時為了建火車站,就把古城墻拆了一段。北京還要城墻干什麼?

當時北京搞閱兵的時候,軍車從城門通過時,高高的軍旗根本無法通過,還得把軍旗倒下去通過,這也太令人不舒服了。

諸多因素決定了北京城墻必須拆除。郭沫若堅持這個意見。在有關會議上,還找來一些三輪車夫,車夫們也提出,老城門實在太窄,嚴重影響了交通。不僅影響汽車的速度,就連蹬三輪也影響效率,會造成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他們說老城門對老百姓也沒有什麼好處,應該拆掉。

除郭沫若外,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也大力支持舊城改造,大力支持拆除老城墻、城門等古建筑。蘇聯專家就是吳晗請來的。

在北京城的規劃會議上,蘇聯專家和郭沫若、吳晗的意見占了絕對上風。有一部分專家還指出,北京城的故宮建筑實際上是與中國古建筑存在「割裂感」,不具備代表性,保留下來沒有什麼研究意義。

梁思成等人據理力爭,但他們畢竟是少數人,不能改變集體的意見。于是拆除古建筑的提案通過了。

(四)吳晗把北京城的古建筑比作「雞籠」

,林徽因怒懟之

沒有能成功阻止蘇聯專家和郭沫若等人的意見,梁思成夫妻和陳占祥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他們繼續為挽救北京古建筑古城墻而四處奔走。他們用一年時間收集資料,最終于1950年2月,梁思成和陳占祥總結了一套「梁陳方案」,即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聯名寫成長達25000字的 《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主張保護北京幾百年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物古跡,在西郊三里河另辟行政中心,疏散舊城密集的人口,保留傳統的古城格局和風貌。

然而,郭沫若等人又否定了這個方案。他們認為既然破舊迎新,就得來個徹底的,仍然堅持原來的意見。

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支持郭沫若的意見,仍堅決主張拆除北京的城墻、牌樓、寺廟等古建筑。

他在一次會議上說:

「試想一下,將來北京城到處都是建的高樓大廈,就剩下一些牌坊和宮門,突兀地放在里面,到時候看著跟雞籠、鳥舍似的,能有什麼文物鑒賞價值呢?」

當時梁思成同吳晗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但也無法說服對方,他被氣得臉色發青,甚至失聲痛哭。

林徽因實在忍不住了,這位曾經的大家閨秀,曾經儀態萬方的「女神」,放下了一切的矜持,她大失風度,撒了一次潑。後來,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曾回憶當時的情景:林徽因同吳晗進行了激烈的爭吵,他指著吳晗的鼻子,厲聲譴責道:

「你們把真古董拆了,將來是要后悔的!到時候就算恢復起來,也只能算是假古董!」

當時的林徽因用「金剛怒吼」來形容,毫不為過。誰也想不到平日溫雅賢淑的大才女會如此剛烈。

當時的林徽因本來就患有較嚴重的肺病,同吳晗干架之后,更是氣得臥床不起了。可即便是病重之時,林徽因依舊對那些古建筑念念不忘,她曾痛惜地說:

「在博物館的櫥窗里,我們精心地保存著幾塊殘磚碎瓦,那為什麼面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建筑時,我們下手卻毫不留情呢?」

最終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沒有能挽回「敗局」,拆除古城墻等建筑已成定論。一切按計劃一步步地進行著。

1954年定安門被拆除;1956年,永定門以及周圍的古城墻被拆除;1959年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中華門也消失了。截止1969年,北京城的內城墻基本被拆除完畢。

如今的北京城內城墻只留下兩小段,一段是崇文門至東南角箭樓之間,另一段是西便門城墻。這兩小段城墻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在風吹雨打中顯得孤獨而憂傷……

(五)在美麗的四月天死去

長期以來,因勞累過度和先天性的原因,林徽因體質本來就不好,很早就有肺結核病。1952年夏天時,她的腎臟已經被切除了一側,身體機能已經嚴重下降,但她一直挺著,沒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也在那一年,她同丈夫開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她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她抱病與助手關肇鄴一起完成了紀念碑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林徽因才華卓著,文理兼備,她把建筑學和詩學、美學結合起來,設計了不少「logo」,比如東北大學校徽,國徽等, 她被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深化方案的最主要設計者之一。另外,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其主體建筑格局也是她于1950年設計的。

盡管勞累,盡管身體不好,林徽因還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但自從同吳晗激烈的爭吵之后,她的病就更嚴重了,當時她的不少朋友都認為,林徽因之所以病倒就是被氣的了。試想,她同梁思成畢生的追求,畢生的辛苦都在建筑上,特別是古建筑的研究和保護上;而此時,面對中國最大規模的古建筑群,她卻沒有能力去保護,她如何不傷心?如何不崩潰?人的情緒一旦崩潰,就倒下了。

同吳晗的爭執發生不久,1954年秋,林徽因就徹底臥床不起了,她連拿筆畫圖紙的力氣都沒有了。當時梁思成的境況跟她差不多,也因勞累和情緒問題病倒了。他們二人都住在北京同仁醫院,雖然病房緊挨著,但他們夫妻都沒有力氣去看望對方。

1955年春節,這對患難夫妻都是在醫院病房度過的。

後來梁思成的病好轉了一些,他才可以去林徽因的病房看望她。當時林徽因在報上看到,有人寫文章批判他們夫妻倆的學術是「復古主義」,這令她十分傷心,身體每況愈下,終于住進了ICU。這樣連梁思成也難以看到她了。

1955年3月31日深夜,在同仁醫院的重癥病房,林徽因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時刻,她多想見到自己的愛人啊,她拼盡全力叫喊著:「思成,思成!」但卻被護士阻攔。最終,這對夫妻沒有能見上最后一面。第二天, 1955年4月1日凌晨,帶著無限的遺憾,林徽因,這位曠世才女、絕代佳人香消玉殞,年僅51歲。

林徽因去世后,被安葬在她曾親手設計過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她墓碑上的漢白玉,就是他和梁思成當時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碑座石刻樣本。

(六)歷史證明她是對的

盡管梁思成和林徽因當時的堅守沒有成功,但她說的話應驗了。

後來,建筑學家們把梁思成等人提出的北京規劃方案重新研究,發現他們的眼光和理念非常超前,即便放在現在還不過時。當時他們說過,過不了100年,昔日那些執意要拆除北京古城墻和古建筑的人就會后悔。而事實上,距離那個時間遠遠不到100年。

2004年,北京市花費了巨大代價重建了永定門,當時,距離拆除城墻僅僅過了47年!而重修起來的還是曾經輝煌的古建筑嗎?它只是一件贗品。 林徽因一語成讖!現在修建的不論如何漂亮,它都不具備文物價值,只能為旅游業做點貢獻罷了。而當初的「正品」不被拆掉呢?不但能省去許多材料和工費,關鍵它是一種文化底蘊的象征。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有許多因素決定,而它的文化底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某種意義上,其文化古跡正是文化底蘊的一種體現。如果把這些文化古跡都消滅了,無疑是一種自殘行為。因為文物都有不可逆性,一旦毀壞,是不可修復的。

修復得再好,都是贗品。這個教訓是深刻的。

最后,在這美麗的四月天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那首膾炙人口的《人間四月天》,以表達我們對林徽因先生的敬意吧: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參考資料:《林徽因傳》《梁思成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