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歷史上久負盛名,但是他的告別演出——夷陵之戰卻是深受指責的,因為他在夷陵之戰中一敗涂地,直接掏空了蜀漢的家底子,導致諸葛亮等蜀漢第二代領導人日子過得實在太艱難了。你把公司搞得瀕臨破產了,盡管你在破產之前就離任、退休或者去世了,也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是世人指責劉備的本質原因。
很多人把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歸結為給關羽報仇這一個點上,但實際上政治斗爭這種高端權力游戲很多時候是一言難盡的,咱們也不能就直接抓著我們情緒上的認知不放,還要設身處地去思考更多問題。比如劉備為什麼要這麼干,或者他應該怎麼干?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求知態度和研究精神。
公元220年年底,蜀中有一個大新聞在一夜之間就悄然傳開了,說是漢獻帝被曹丕弄死了。這個消息傳開后,劉備便率眾公開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悲痛之情,說誓與曹賊不共戴天。
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假消息,人家漢獻帝在當山陽公,活得好好的呢。之所以會流傳這樣一個假消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劉備的套路。你曹丕通過「禪讓」的形式合法稱帝了,這就宣告了老劉家身上的正統光環徹底消失了。這讓一直打著光復漢室的旗幟而四處融資的劉備根本沒法繼續開展工作了。以前劉備是奉詔討賊,現在卻變成了割據川蜀的匪首了,所以他必須必須說獻帝被曹丕弄死了,他是篡的漢,他的手續是不合法的,他這個西南角的大漢宗親才有繼續自己集團發展的合理性。
在單方面、封閉式地宣布漢獻帝被害死之后,漢室宗親劉備當仁不讓地勇挑重擔,于公元221年四月份在成都武擔山稱帝。他要在謠言穿幫前,把「天命」給搶過來,要把已經斷絕的漢祚續上去。
稱帝的劉備,在很多人心中其實是漢王朝的倒數第二位皇帝,他和他兒子劉禪名下的蜀漢集團被稱為「季漢」。劉備的官方名字叫「昭烈皇帝」,但史界卻普遍稱之為「先主」。這里解釋一下,為什麼史界都稱劉備為「先主」,而不是「先帝」之類的,因為歷史是魏晉主流書寫的,他們的態度很明確,你們老劉家的江山早就完了,你是「先主」——益州之主,而不是「先帝」——并非蜀漢之帝。
劉備當上皇帝之后,做了個非常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沒有給他親自發喪的漢獻帝去報仇,而是要去給他
「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關二爺報仇。這個決定在政治上是非常不正確的。是的,東吳是害死了你二弟,但也頂多是家仇。而你宣布曹丕篡漢自立,非法侵犯了你們老劉家的天命所歸,那可是國恨呀。通俗一點地講,吳老二他不是個東西,但他也頂多是害死了你二弟。但對面的曹老大可是刨了你們家祖墳的人呀。你既然以漢室繼承人的身份自居,就必須轟轟烈烈地去找曹丕報仇,這樣才能聚攏民意、民心。
劉備宣布這個決定之后,蜀漢集團的部分有識之士就站出來勸諫了,其中比較著名的是老同志趙子龍的態度,趙云勸說道:「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滅了魏,孫權自會歸順,曹操死了,他兒子竊國了,我們應當順應民心,盡早奪取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討兇頑叛逆,函谷關以東的義士一定會簞食壺漿的來迎王師的。
我們不應棄魏攻吳,真要打起來了,估計有不是短時間內能搞定的。再者,老二和老三在這里急劇內耗,老大坐收漁人之利,到時候輕松就可以把大家一網打盡了。」大家是不是也覺得趙云的意見合情合理?趙云說的確實是有道理,但其實是不合時宜的。為啥?我們先來看看當時劉備的處境就知道了。
先說說東邊的孫權吧!這位同志其實是被曹魏方面揍出了心理問題了,先是跪舔了曹魏方面,然后又配合曹魏方面背刺了荊州,把孫劉聯盟之間的塑料盟友關系撕得粉碎。
在孫權背信棄義之后,劉備其實在理論上有兩種選擇:一是既往不咎地穩住孫權,然后繼續拉攏吳老二去對抗曹老大;二是把這個不講武德的吳老二狠狠揍了一頓,揍得他老實了,對自己服服帖帖了,再一起去對抗曹老大。
但這種兩種選擇其實都是劉備的一廂情愿,在多方博弈的局面之中,你的選擇永遠只能取決于對方的態度。孫權當時是什麼態度呢?人家一直保持對北方曹魏跪舔的姿勢,然后無限擺出要把他妹夫劉備惡心至死的架勢。
孫權在拿下荊州后,立即將劉璋封為了益州牧,放到了秭歸招降納叛當政治符號。
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為益州牧,駐秭歸。
這是啥意思?你劉備占據益州是不合法的,益州是人家劉璋的,這是政治抹黑的常用套路。孫權這一招效果還挺好的,借劉璋這塊招牌,陸遜先后通過誘降等種種方法討滅干掉或招降納叛了數萬人。
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后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除此之外,孫權還在劉璋待的地方分出巫縣和秭歸兩個縣,重新設置了固陵郡,拜潘璋為太守。固陵郡本是劉備益州的編制,孫權在益州門口設置一個相同名稱的行政區,其目的不言而喻,侮辱性極強,你劉備的一切在我這里都不得到承認。
更過分的是,孫權還到處揚言要解放益州,要早日占領成都,甚至提前把周泰封為漢中太守了。
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
孫權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大家看懂了嗎?大家覺得他有可能會和劉備正常和解嗎?所以劉備就算是打算對孫權既往不咎再聯吳抗曹,也基本上是沒有可行性的。
那麼,吳老二是擺出了一副拒不合作的態度,曹老大又是什麼態度呢?曹老大因為實力雄厚,其實是有怎麼選都對的選擇優勢的。他聯合孫權一起打劉備,或者聯合劉備打孫權,又或者坐山觀虎斗,都是非常有利的選擇。弱者怎麼選都是錯,強者怎麼選都是對,這就是選擇的悖論。
劉備其實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在關二爺和曹操相繼去世之后,一輩子都在反曹的劉備罕見地向曹丕遞出了橄欖枝,派使者韓冉帶著禮品和份子錢去給曹操吊喪。
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并致賻贈之禮
劉備這麼做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很明顯,他是想緩和雙方的矛盾,聯系曹丕給他家二爺報仇。但很遺憾的是,剛繼位的曹丕不想等了,當時的他已經下定決心要立魏代漢了,什麼三足鼎立,我要的是一統天下,什麼曹老大、孫老二、劉老三,我要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曹老大。他根本不給他劉大爺面子,直接命令荊州刺史砍了韓冉。原因就是,我爹曹操是被你家老二關羽給活活熬死的,我討厭你們老劉家,不愿意和你們來往。
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而且曹丕登基前后,第一個就是拿劉備開刀。先是挖墻腳挖走了孟達,然后是調夏侯尚回來當征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帶著徐晃和孟達打回了上庸,平定東三郡。挖你的人,再搶你的地盤,你劉備能奈我何?
曹丕豪橫的態度,堵死了劉備想緩和關系的可能性。
曹老大和孫老二都對劉老三表現出了明顯而強烈的不友好態度,劉備能選擇走哪條路呢?要麼打曹丕,要麼打孫權,但為什麼一定是要先打孫權呢?這個其實不難理解,具體原因會放在后面的分析之中。
總而言之,劉備當時陷入了「無路可選」或者「怎麼選都是錯」的兩難困境。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對他之后的夷陵慘敗多一份理解和同情。
復盤了夷陵之戰局勢的形勢,大家不難看出,劉備當時在理論上的最佳選擇是放下成見和仇恨去聯合東吳抗曹,聯合曹魏去攻打東吳是中策,剩下怎麼選都是下策。但是上策、中策因為孫權和曹丕不配合,根本沒有可行性,所以劉備只能在下策之中去選一條路走。
從政治角度上來說,劉備其實還是要優先選擇北伐曹魏的。你只有趁著這個輿論風口才能彰顯你在政治上的正確性,這一點你得學你老祖宗劉邦當年為楚懷王報仇的搞法,這才能體現出你劉備的政治格局。
但從實際意義上來說,劉備其實選擇先打孫權是對的。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孫權的實力比曹丕弱了許多,要好打得多;其次,先打孫權可以盡量避免兩線作戰的壓力,你曹丕要借機進攻漢中首先要翻越秦嶺這個天然屏障,我沒那麼大壓力。
但是如果劉備先北伐關中,按孫權那德性和架勢,絕對會從長江水路進攻益州的,劉備集團就更加被動了。然后是打孫權給關羽報仇,既能給自己和關羽兄弟之情一個交代,也能趁機收買和感動很多人心,這樣的老闆實在太感人了。最后是很多外交籌碼都是靠打出來的,把孫權打服,既然撈取既得利益,又方便以后繼續跟他談合作。但這也僅僅是站在劉備集團的角度在進行推演,曹丕和孫權呢?曹丕就說了,因為人家作為當時的最強者,怎麼選都是合理的,沒什麼好說的。重點來說說孫權的選擇。
孫權這個人玩內斗是相當有水平的,但是搞外戰是真不行。你東吳趁著蜀漢拿你沒辦法,背刺荊州,弄死了人家蜀漢軍神關羽,把人家蜀漢集團的聲勢打得低入塵埃。這些事情已經發生了,咱就不說你了。
但一個人即便是干了蠢事,也得時刻牢記自己的定位呀,你是孫老二,人家是劉老三,把老三徹底弄死對你這個老二有什麼好處呢?不還是把老大給笑慘了。老大最后會放過你這個老二嗎?所以,孫權在捅了劉備一刀之后,最重要的是找機會給劉備止血,然后一起對抗曹老大。結果孫權全部走反了,他一方面大量清剿、收編劉備之前的荊州勢力,一方面擺出架勢劍指益州,一副要把劉備徹底搞死的架勢。然后繼續跪舔曹魏。
孫權自從魯肅魯老師走后,幾乎所有的大事就根本沒整明白過。你孫權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說穿了不就是想在老三面前得瑟一下、威風一下?想一下子把老三打服,打得向你跪地求饒,然后你和曹老大平分天下?
但是,你想過沒有?你想要嚇唬的劉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人家一輩子被曹操追得滿世界跑,跟曹操服過軟嗎? 你殺了人家二弟、奪了人家得地,還這麼高調地恐嚇人家,他會慣你這毛病嗎?
你還真別瞧不上人家劉大爺,你若真成功逼他出手。若是在劉備出兵的同時,北面曹丕要是同時發兵渾水摸魚,你扛的住嗎?
別說什麼曹丕是你公開承認的主子,他不會揍你!你想想因為曹丕那邊剛剛上位,蜀漢已經打完了,拿回了東三郡。人家要是再想干出點政績肯定不會翻山越嶺的去打漢中,從軍團配置就看出來了,西線只有曹真軍團。人家更可能的是打你的長江一線。你孫權還是天真了吧?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人家曹丕早已公開對你孫權開火了,你居然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人家不是派曹仁從你孫權手里重新奪回襄陽了嗎?(襄陽本在曹魏手中,但是在襄樊戰場被關二爺打殘了之后,曹魏集團自己放棄了,被東吳集團順勢撿了個簍子)人家拿回襄陽的目的是什麼?襄陽是天下之腹的橋頭堡,南下的很方便,不就是提前占據南下優勢嗎?
總而言之,你孫權有能力在曹丕于一旁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再溯長江而上去消滅蜀漢嗎?幾乎不可能!所以,孫權的選擇是相當不明智的。
孫權當時最好的選擇其實是占了便宜之后就不要去刺激劉備這個受害者了,悶聲發大財,將荊州防線像二爺那樣經營成老劉根本不敢動心思的鐵桶,然后等待時機和劉備集團和解。不要覺得自己出軌了,劉備集團就不會原諒自己。在真正的利益面前,又有什麼矛盾是不可以化解的呢?只要劉備對他還有依賴性,就不會跟他徹底撕破臉皮的。再說,就算劉備因為關羽之死而無法釋懷,但劉備已經60多了,他還能活幾年呢?等劉備走了,下一屆領導人對關羽的情感還有那麼濃烈嗎?和解的阻力不就小了許多!
如果孫權真的做了正確的戰略選擇,那局面就會變得相當有意思了。
曹丕當時把主要的兵力都集結在東線,西線空虛,就給劉備創造了絕佳的北伐機會。穩住東線,突破西線,這是劉備和孫權這對弱者兄弟唯一的破局機會。但隨著孫老二不在乎詩和遠方后,劉老三就只能糾纏于眼前的茍且了!他只能在矮子之中去拔將軍,從下策之中去選擇最優方案了。劉備最終選擇了先對孫權動手,這在政治上不正確,但在軍事上是相當正確的。
因為劉備如果打曹丕,照著孫權那缺德的慣性,他大機率會偷襲劉備的;但劉備如果打孫權,根本不用擔心曹丕翻越秦嶺去偷襲漢中。而且,戰事一旦啟動,曹丕那架勢也不像袖手旁觀的樣子,大機率會對孫權采取軍事行動,這樣一來,孫權極有可能在生死的巨大壓力之下,主動向劉備認慫,賠禮道歉。劉備將掌握孫劉議和的主動權。
總而言之,當時天下局勢的結其實在孫權身上,孫權如果主動妥協,那麼劉備和他自己的棋局就都盤活了。遺憾的是,這個孫老二把事情想簡單了,他覺得憑他的實力和能力能唬得住劉備,能在曹丕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打到長江上游去,能跟曹丕劃江而治……最后逼得劉備無路可走。
順便插一句,大家知道孫權這麼干背后的托底思維是什麼嗎?因為他沒有政治壓力,他覺得他隨時都可以向曹魏投降,他之前已經向曹操、曹丕父子多次稱臣了,徹底投靠曹魏政權也沒有啥心理負擔。而對于劉備,他覺得自己對他的傷害是不會輕易被原諒的,所以干脆把事情做絕,逼得劉備最后不得不原諒自己或者直接歸順自己。這在心理學上是有說法的,叫背信棄義的施暴者往往最為仇視受害人。 為啥?因為受害人會時刻提醒施暴者,他們是丑陋的,施暴者接受不了這種負面提醒。
多方博弈的棋局之中,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夷陵之戰其實是被孫權逼出來的。
此時的劉備,其實和當初剛剛在荊州假節鉞的關二爺是一樣的處境——怎麼做都是錯。但實際上,從客觀條件來說,進攻東吳是他最好的選擇,也是不得不去干的一件事。
選擇上的合理性前面已經分析得差不多了,這里說說劉備為什麼不得不這麼干!
首先,劉備縱橫江湖其實主要靠人設和情懷,你劉備號稱仁義無雙,跟團隊里的小伙伴經常稱兄道弟,但是你家老二被人捅死了,你卻無動于衷,以后還有多少人信你這個糟老頭子?
其次,孫權各種主動挑釁,并擺出了進攻態勢,若是不給出適當的回應,蜀漢集團的政治聲勢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人家殺你人、奪你地,還不承認你社會地位的合法性,揚言要包你的餃子,你再不出手,不就真的成了大家眼中任人拿捏的軟蛋了嗎?然后,曹丕、孫權都是他沒法和解的對手,但他卻只能打孫權,因為孫權這小子一貫就喜歡趁火打劫,劉備先打曹丕,他勢必會再次背后捅刀。
最后,孫權拒不合作的態度,只有通過軍事壓力去改變,只有劉備從長江出擊,再引發曹丕自襄陽南下,孫權在兩線作戰的軍事壓力下,才不會再繼續傲嬌了,孫劉聯盟才有希望再次恢復。
劉備這個人老是被后世人各種調侃,其實這個人除了受基礎和經歷限制而導致不善于搞大場面活動外,其他方面都是相當有水準的。他的選擇其實比趙云等人站得更高、看得更清。
另外,劉備之所以急于發動夷陵之戰,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時間老人對劉備當時是相當不友好的。
孫權方面,對自己極度囂張,對曹丕卻一直跪舔,曹丕趁勢陳兵荊州,按照孫權那尿性,承受壓力的時間太強了,很容易再度向曹丕服軟,然后聯合曹丕聯合攻蜀的。也就是劉備等待的時間越長,他陷入兩線作戰的風險就越大。另一方面是,劉備本人以及他手下的將士已經等不了了,劉備60多了,軍中主要將領也都變成老將了,關羽(219)、張飛(221)、法正(220)、黃忠(220),大量的頂級軍官在夷陵之戰前匆忙退場,再等下去,劉備就更加難以揭開鍋了。世人皆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犯糊涂或者惱羞成怒的沖動,其實真不是。一個沉浮世事幾十年的老江湖,哪有那麼容易不計后果去沖動?劉備是想先下手為強,牽制住孫權的荊州力量,讓曹丕看到有機可乘,于是南下伐吳,
隨后將孫權逼到割地賠款的談判桌前來!更理想的想法是他萬一在荊州大獲全勝了呢?不打孫權,劉備在荊州一切利益都將被稀釋成水,包括關二爺在荊州經營多年所建立起來的民望紅利。亂世的百姓以生存為首選,他們是不會在孫權的統治下長時間念你劉備的好的。
但有些時候,悲哀就在于,弱者無論怎麼選,都是錯的!之所以強者恒強,原因就在于弱者們只能通過抱團取暖去博弈老大。這其中只要一個弱者選錯了一步,邏輯鏈條的推演就開始變得弱者們相互傾軋,強者等待收割。
在孫權表態大家各玩各的之后,劉備其實只能算是在勉力掙扎了。
盡管劉備已經做出了條件范圍內的最好選擇,但他沒有興師去給漢獻帝報仇,導致他自封的蜀漢政權的政治分量大大降低了。唯心一點說,天命和天運因此都不再照顧他了。
最典型的是,張三爺就因此在戰前被害了。張三爺在戰前被下屬張達、范強暗殺,跟劉備打孫權有啥關系?大家想一想,張達、范強長期被張飛暴力執法,他們之前難道沒有恨死了張飛的心理?但他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節點動手?因為劉備和東吳鬧翻了,為他們提供新去處呀。以前他們要是搞死了張三爺,只能投靠曹魏,但曹魏政權那麼遠,他們跑得了嗎?現在殺了張飛,以此為投名狀去投靠東吳多方便,你劉備根本就截不住、追不上。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曹魏政權躺贏的局面。曹丕剛一登基就迎來了干掉孫權、進而一統天下的好機會,上天對他老曹家也算是不薄了。(至于曹丕為什麼沒能抓住機會,以后再詳細介紹)
至于很多人好奇的「諸葛亮怎麼沒有制止劉備」等問題,大家已經應該能明白過來了吧。
劉備都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諸葛亮怎麼去制止這個最好的選擇?諸葛亮在劉備兵敗后感慨說,若法正還活著,必不至于此。其實說的不是法正能制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而是說法正是劉備身邊的最強輔助,能提高劉備的戰場表現,不一定會輸,輸也不會輸得那麼慘。我們需要從這件事上思考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在評價他人的行為與選擇時,是否真的了解選擇者的真實情況?選擇確實是有高下之分,但并不是所有不是最優選擇背后都是能力水平問題,有很多時候其實是無可奈何的問題。
後來,司馬衷同志在聆聽下屬匯報災情時,居然說出了「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荒唐話來,但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不也有很多「司馬衷」?你大學畢業為何要當保安,你研究生學歷為什麼要送快遞,為什麼不找份體面點的正式工作?這難道不是一種新型的「何不食肉糜」嗎?
所以,我們在面對別人的失敗和困難時,其實首先是需要多一點理解和體諒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給意見和幫助,才顯得更合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