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成長,必須要「感謝」鰲拜。正是鰲拜這條「鯰魚」,攪亂幼年皇帝的生存環境,才激活了康熙的求生能力、塑造了康熙的沉穩性格、成就了康熙的名氣威望。
放眼歷史,還有一個皇帝,簡直與康熙「同病相憐」,相同的經歷下,年幼的他,頭腦更加成熟,舉動更加果敢,除掉權臣奪回實權后,又內外兼修,先后降服五十多個國家。
這個比康熙還勇猛聰慧的皇帝就是漢和帝劉肇,他把東漢帶到了國力的巔峰,創建了「永元之隆」漢朝盛世。但是「心強命不強」的他,27歲時就去世了。
公元79年出生的劉肇,3歲被立為皇太子,9歲就被推上了皇帝寶座,成為東漢第四位皇帝。
與所有幼年即位的皇帝一樣,劉肇雖為皇帝,但不主事 ,也由不得他主事,朝政大權由皇太后竇氏把控著,名為臨朝輔政,實為獨斷專權。
有人會說,母親與兒子之間,母親肯定處處為兒子著想,誰主政并沒有區別。然而,劉肇并不是竇氏的親子,而是過繼的梁貴人之子。
梁貴人并不適應后宮的爾虞我詐,被竇氏誣陷后憂郁而死。
竇太后利用皇帝幼小無法執政的契機,獨斷專橫、強予決策、任人唯親。
哥哥竇憲、弟弟竇篤、竇景、竇環全部安排在皇帝身邊的重要崗位,掌控了國家。
此外,竇氏還安排大批親戚朋友入朝為官,構建起龐大的官僚集團、刺客機構,上下勾結、消除異己,為所欲為,徹底架空了皇帝劉肇,甚至蠢蠢欲動的策劃殺害劉肇,另立一個聽話的「傀儡皇帝」。
夾縫中求生的劉肇,明知身處險境卻無力反抗,只能終日與身邊的宦官來往, 無法使用權力,也無法施展抱負,更無法消除竇姓家族對國家的腐蝕。
但面對這樣的境況,13歲的劉肇并沒有束手就擒,表面上無計可施、任人宰割的樣子,實際上時刻都在尋找機會、暗地謀劃。
劉肇奪回政權的第一步,是借力宦官鄭眾。整個皇宮大院,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掌權者」是竇氏,大多數宦官都依附于她,獨有鄭眾一人忠于皇帝,且特別了解主子的內心。
在劉肇年少不懂權謀、不會斗爭之時,鄭眾搜集了很多「皇帝誅殺外戚」的歷史案例,給了他相當大的啟發和幫助。至此,皇帝和太監成了無話不談的合作伙伴,也開啟了中國宦官參政的先例。
或許是歷史事件啟發了劉肇,蟄伏許久后,他開始了奪回政權的第二步,借力清河王劉慶。
清河王劉慶是一些正直朝臣的領頭人,對竇氏及其家族的惡行痛恨至極,雖然不斷上書進諫,但是始終沒有成效。在共同的目標指引下,劉慶與劉肇走得很近,甚至經常同屋住宿。
兩人的「日夜廝守」,成果明顯,設計出一整套奪權計劃,只在等待實施的絕佳時機。
這個絕佳的時機,取決于竇家老大竇憲的行程。前文說過,竇憲是竇氏專權以后最早的受益者,更是整個竇家的主心骨。所以劉肇決定「擒賊先擒王」,而且這個計劃只能成功,否則就會遭到反噬。
竇憲作為東漢大將軍,長年在外領導軍隊,掌握著整個漢朝的軍事大權。劉肇明白,要想擒拿竇憲,必須要等到他離開軍營、回到京城。
公元92年6月,竇憲回到了京城。晚上劉肇和劉慶命令京城守軍關閉城門全城禁嚴。
一支親兵隊伍徑直奔向竇憲家,收繳了他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并軟禁起來。與此同時,數支兵馬同時出動,奔向了竇家的其它子女,以及其重要的朋黨。除了竇家兄弟,其他人一律送往監獄處死。
手起刀落,長期盤踞軍政內外的竇家徹底出局。雖然礙于皇太后竇氏的面子,竇家兄弟暫時被降職驅至封地,但最后還是被勒令自盡了。
掃除障礙后,劉肇勤于朝政招賢納士,寬刑愛民輕徭薄賦,國家發展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東漢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都繁榮發展,國力也達到了鼎盛。
在軍事方面,劉肇屬于有勇有謀的皇帝,面對西域諸國的連年進犯,他任用班超、劉尚等驍勇善戰的將軍,重啟西域都護府鎮守邊疆地區,開疆拓土,四夷賓服。
根據歷史記載,劉肇在位期間,先后降服五十余個國家或少數民族,其中較大的成就有討滅匈奴、征服西域、平定羌亂、擊破鮮卑高句麗、擊敗南蠻穩固南境。
軍事上有如此斐然的成就,與劉肇「愛將如兄弟」的作風分不開。史書記載,他為了表彰班超平定西域的功勛,不遠萬里下詔封賞班超為定遠侯,成就了一段「萬里封侯」的君臣佳話。
國家的發展向上向好,劉肇的身體卻每況愈下,二十歲出頭就疾病纏身、藥不離口。
盡管身體不好,他仍然堅持每日臨朝聽政、夜深批閱公文,從來不懈怠朝政。
如此兢兢業業,群臣很是心疼,總是在會面時勸說他不要過度勞神。但久病成醫,劉肇似乎預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根本不聽勸,始終以一種時不我待的精神操持著朝政,各種關于經濟、軍事、民生的政策接踵而至。
公元106年,一代明君漢和帝劉肇病死于京都洛陽,享年27歲。他死后,朝廷上下、國家內外為之慟哭,紛紛感嘆命運的無情,讓如此英明的一代君主英年早逝。
綜上所述,劉肇從幼年登基,就一直身處太后專政和外戚干政的雙重威脅之下,憑借自己的才智和勇敢,終于贏回屬于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掌管國家期間,他勤政愛民、英勇善戰,把頹勢明顯的東漢重新帶回發展的巔峰,成為后世稱頌的一代明君。只可惜,病魔無情、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