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巡撫貪污210萬兩,朝臣上奏抄家論罪,雍正:他弟弟你們惹得起?
2023/12/13

前言:

雍正登基成為皇帝之后,在位13年,這位皇帝把封建帝制專權推到最高峰,事必躬親還嫌不過癮,此外他還先后頒布了無數政令諭旨,其中有著深刻影響的,如整頓吏治、打擊朋黨、實行密折制度等等措施。為「康乾盛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雍正登基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前朝遺留下來的財政虧空和官場腐敗。在治理貪污問題的時候,一位巡撫竟然貪污了210萬兩,但雍正考慮到「那個人」是這個巡撫的弟弟,所以在一番考慮之下,對那名巡撫寬大處理了。

這個巡撫為什麼會貪污這麼多銀兩?那個人又是誰?面對朝臣的紛紛上奏,為何讓雍正都對其進行折中處理呢?

事件緣由:

康熙末年,吏治每況愈下,繼任者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就面臨著貪污嚴重、吏治腐敗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為了整頓吏治,雍正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些持續不斷的整頓和改革,使吏治腐敗問題大為改觀。

雍正即位之前就分管過朝中很多衙門,作為一個風里來雨里去、從基層干起的的阿哥,他對官場上的腐敗積習一清二楚,深知官員的貪腐之道。

因為康熙后期,朝中官員疏于政事,官場一片烏煙瘴氣,雍正帝登基后決定全面整頓。

從雍正元年開始,一直到三年,隨著清查虧空工作的不斷深入,一大批地方官員紛紛落馬,被抄家者數不勝數。因此在文獻中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抄家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得以讓我們了解當時各級官員的實際財產情況。

為消除隱患,雍正帝親自點名,要查處山西三大府的知府官員,其中平陽知府馮國泰、太原知府李清鑰、大同知府欒廷芳這三人最為典型。

雍正帝通過一系列政策狠狠打壓了貪官污吏,朝廷吏治為之一清,僅五年大清國庫儲銀也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加至五千萬兩。

雍正雖然在位時間并不長,卻實在稱得上是一位十分勤勉的帝王,結結實實地為清王朝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做了不少的實事。

雍正皇帝繼位后,決心改革積弊,打擊貪污,整頓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內補足國庫的虧空,對查實的貪污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家產。當時雍正對一些大臣的懲辦顯然還有政治上的復雜原因,但也確實起了打擊貪污的作用。

與此同時,雍正解決了官吏俸祿過低和地方政府開支沒有保障的問題。

具體辦法就是實行「養廉銀」。于是在雍正期間,吏治有了明顯改善。

實行「養廉銀」: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時代,出現過給官員養廉銀的做法,只是時斷時續沒有固定化、制度化,隨著歲月變遷、朝代更迭,一直到清代雍正朝才形成制度,成為地方各級在職官員的一項基本固定的、大宗的收入。

在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官員們的收入也是不相同的。在所有朝代當中,宋朝的官員工資是最高的。其次就是漢朝時期以及唐朝時期。

而清朝的成立僅僅在明朝之后,所以官員們的收入也不高。在清朝年間施行的是低俸祿制,一個正一品的官員一年下來也只能拿到180兩,平均每個月也只有15兩。而到了七品官員,一年就只有45兩,平均算下來每個月還不到4兩。

在養廉銀制度之前,官員的俸祿過低,和他們「十年寒窗」的努力不成正比,為了過上優質的生活,因此誕生大量的貪腐。

清朝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對于朝廷現有的弊端和制度進行改革。在內政方面,雍正有自己的一番作為,不管是攤丁入某還是官紳一體納糧。同時還創立了養廉銀制度。

這個制度不僅緩解了國家在財政上面的危機,還解決了官員貪腐成風的社會局面。這個制度是雍正首創,在實踐當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所謂養廉銀,就是于正俸(常俸)之外按品級給官員們(主要是地方官員)一定數量的工作、生活補貼銀兩,以使他們具有合乎自己身份的經濟力量,從而保持廉潔奉公,杜絕貪污受賄、營私枉法等現象的產生。

與現代不同的是,清代皇帝只管官員的任命,卻不管他們的「辦公室」編制和工作班子的安排。上任官員聘請師爺的費用是需要自己掏腰包的。為了使師爺同心同德、盡力任事,付給的薪酬還不能過于苛刻。

至于生活上、工作上的額外支出也是一筆龐大的開銷。做官要有官派,要遵崇朝廷的體制。出外必須騎馬坐轎、差身鳴鑼清道;起居則須下人端茶送水、前后侍候。這都要用大把銀子來支撐。

雍正為了清理財政,杜絕貪污,從賦稅和俸祿制度的改革入手,實行「耗羨歸公」。所謂「耗羨」,是指征收賦稅、交納錢糧時,對合理損耗的補貼。

允許地方官在收稅時每兩銀子加征二、三分,稱為「火耗」、「耗羨」。雍正規定「每兩加耗五分」,作為政府的正常稅收,統一征收,存留藩庫,從中提取「養廉銀」

,發給官吏作為生活補貼和辦公費用。

意思是說得了這筆錢,就應該廉潔奉公,不再貪贓剝民。這是雍正時的一項重要改革,這一制度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時期成為清朝吏治最好的時期之一。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一些貪官污吏,但是對于有些官員來說,該貪還是貪。

在雍正元年正月,剛剛即位的雍正帝接到山東巡撫黃炳的密折,揭發原山東巡撫、云貴總督蔣陳錫貪污白銀二百余萬兩,但是最后的處理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貪官污吏:

蔣陳錫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不過他的弟弟蔣廷錫名氣很大,是雍正朝著名的大臣,與張廷玉同為第一批軍機大臣。

蔣陳錫出生于康熙年間,出身蔣氏名門望族。他的家族在清代歷史上享有盛譽,蔣氏家族出過兩位宰相,還有一個總督、一個巡撫,以及四名進士。

蔣陳錫自康熙二十四年成為進士,被任命為陜西富平知縣。然而,他的政績和官聲在前半生中卓越突出。

據史料記載,康熙二十五年,富平縣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旱災,百姓流離失所。

面對這種情況,蔣陳錫決定開倉放糧,然而災民太多,官糧賑濟不了多少災民。不得已,蔣陳錫傾其家產,自掏腰包八萬余兩,才得以讓百姓渡過危難。

這一消息傳到康熙耳中,立馬對他大加贊賞,好感有加。隨后他的官運一路攀升,康熙下旨調任他擔任了禮部主客司主事、祠祭司員外郎、山東濟寧道等職務。

在任職期間,他展現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和公正無私的品格。特別是在擔任山東濟寧道期間,他傾力推動兩淮河務的建設和管理,使得當地的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由于他卓越的功績,讓他的仕途一路扶搖直上,此后蔣陳錫官至山東巡撫、云貴總督,最后死于康熙末年。

然而,蔣陳錫的光輝政績和官場聲望掩蓋了他貪欲的一面。雍正初年,蔣陳錫在山東巡撫任上的虧空案被揭發,數額高達215萬余兩。

當時蔣陳錫提出了捐谷計劃,鼓勵地方官民積極捐獻谷物,以備災年賑濟之需。經過數年的捐贈,蔣陳錫積累了超過310萬兩的銀子,然而,他只調撥了不到一半的資金用于購買糧食入庫,將剩余的210多萬兩私吞自己。

因此,當時的雍正帝與幾位信任的大臣進行了多次密談,探討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案件。他們意識到,蔣家在朝中有著深厚的根基,尤其蔣廷錫又是內閣大學士,若處理不當,不僅可能引發朝內的波動,甚至可能影響到雍正帝自己的權威。

蔣廷錫:

蔣廷錫由于家庭的言傳身教等原因,所以仕途一帆風順,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時候,蔣廷錫31歲時在順天府鄉試中考中舉人,即被薦為南書房行走,以舉人身份初涉仕途。蔣廷錫的學問和才干給康熙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康熙四十二年,蔣廷錫會試落第時,康熙認為有真才實學或一技之長者,往往不論出身、資歷,均可入值。

因此康熙頒特諭予以蔣廷錫破格照顧被授予進士。此后屢遷轉至內閣學士。

後來到了雍正年間又擔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從編修、講官等文職,屢次升遷,成為雍正時期位尊權重的名臣。他六十歲的時候,不但身任文華殿大學士之職,還加太子太傅、身兼戶部事,并任《明史》總裁,足見朝廷對他的看重。

後來雍正九年,蔣廷錫因積勞成疾,上遣醫療治。到了雍正十年夏,蔣廷錫病情再次復作,醫治無效,于閏五月,卒于任內。雍正聽后,遂遣大臣奠茶酒,賜祭葬,謚文肅。

可見蔣廷錫在康熙雍正年間都是非常出色的大臣,并且深受皇帝欣賞看重。因此雍正才會對其兄長的貪污案有所顧慮。這也為最后的處理結果,起到了一些作用。

處理結果:

雍正認為蔣廷錫不可觸怒,但也不能縱容貪腐。雍正帝深思熟慮后,決定采取一個折中的方案。

由于案發時蔣陳錫已去世,且雍正當時對他的弟弟蔣廷錫十分寵信,所以對蔣陳錫采取了低調處理。沒有對蔣陳錫本人進行任何處分,而是勒令蔣家拿出二百萬兩進行賠付。

蔣家哪里拿得出這麼多銀子,不久雍正看在蔣廷錫的份上,蔣家只拿出了70多萬兩,余數不再追究。

決定對蔣家采取減半賠償的措施。這一決定既體現了對蔣家的懲罰,也維護了朝廷的面子和政治的穩定。

結語:

從蔣陳錫貪污腐敗到最終的處理結果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貪污腐敗,如蟻噬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常常成為歷朝由盛轉衰的重要因素。對這一歷史現象,統治者應該說還是有所認識的。

這場反腐運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雍正為施加壓力實行的「密折舉報」制度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官場紛爭;除了耗羨歸公外,雍正時期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制度,不僅給地方和朝廷增加了收入,而其中政治的清正廉明也是清朝邁向盛世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清史》

《清史稿》

《清史講義》

《清世宗實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