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早朝時間很早,朝臣都住哪才能及時趕到?早朝后又在哪辦公?
2023/09/22

在古代早朝屬于是皇帝召集朝臣商議國家大事的重要早會,通常早朝的時間都會非常早,大概在早晨5點到7點之間,而參加早朝的官員基本都是國家級別的高官,都屬于平日里養尊處優慣了的達官貴人,這麼早就來開會屬實是讓他們發愁。

現代人都會納悶,在古代交通不便利,那麼早還要上早朝,這些官員們是如何解決交通問題,而且早朝結束后官員們又是去哪里辦公的,下面就來說說這些問題。

其實古代的早朝是由先秦時期的廷議演變而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統治者召集王公重臣開會來討論軍國大事,當時稱之為廷議。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廷議沒有固定的地點和固定的時間,什麼時候在哪里召開完全看統治者心情,不過通常時間都是在早晨或者上午,但即便在早晨當時也不叫早朝,只稱之為廷議。

在西漢時期才正式有了朝會的稱呼,不過在西漢初期并沒有早朝一說,西漢初期分為內朝和外朝,內朝是由皇帝主持,參與者都是王公宰相等國家重臣,主要商討重要的軍國大事,外朝是由宰相主持,參與者是一些具體執行政策的朝臣,主要就是商討如何具體執行政策,所以參與內朝的大臣都是高官,參與外朝的大臣官級地位就比內朝低多了。

一直到漢宣帝劉詢(劉病已)時期,早朝才正式出現,是漢宣帝確立了早朝制度,當時漢宣帝規定每五天要召集群臣開一次早朝會議,他會親自與朝臣們商議要事和研究如何具體執行政策。

自漢宣帝之后,早朝的規矩也被后世傳承下來,從此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召開早朝會議。

不過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早朝的規矩制度并不完善和固定,有的皇帝會開早朝,有的就不會,一直到隋唐時期之后早朝才逐漸固定成常態。

根據《唐會要》記載,在唐朝時期,京城五品以上文武官員每月初一和十五要參加一次早朝。到了宋朝時期,宋朝則是規定每五天舉行一次早朝,不過宋朝的早朝規定京城三品以上文武官員必須參加,這個規矩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其實這就在于唐朝的一二品官都屬于虛職,實際權力反不如三四品官大,唐朝的宰相也就是三品官,因此唐朝才會要求京城五品以上文武官員參加早朝,這說明了唐朝五品以上文武官員的權力地位與其他朝代的三品以上官員大致相等。

元朝由于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堅持要求每六天召開一次早朝之外,元朝其他的皇帝沒有固定要求召開早朝的規矩,因此元朝的官員算是比較幸福的,不用早起上早朝。

到了明朝初期早朝的規矩制度就更加嚴苛了,這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是個較真的人,朱元璋是一個事無巨細都喜歡親自過問的人,因此他在位期間要求每天都要召開早朝會議。

不過每天都開早朝的規矩也只到朱元璋這里為止,朱元璋之后的歷代明朝皇帝除了明末帝崇禎帝朱由檢之外,就沒有皇帝像朱元璋這樣天天開早朝的。

明朝的早朝是有固定召開日期的,規定是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這三個逢五的日子才會召開早朝,不過明朝的皇帝大多比較懶散,像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熜還有怠政皇帝萬歷帝朱翊鈞,他倆在位期間是常年不開早朝,木匠皇帝天啟帝朱由校更是在位七年一次早朝都沒開過。

整個明朝堅持天天開早朝的皇帝只有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末代皇帝朱由檢,在朱由檢在位時期,他一心想中興大明,于是勵精圖治,重啟了朱元璋時代的天天早朝規矩,結果大明還是沒保住。

清朝入關之后則是承襲了明朝的規矩,也是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這三個逢五的日子召開早朝。

不過清朝的朝會分為御門聽政和御殿聽政,御門聽政是在乾清門皇帝主持聽取眾朝臣議政,這個朝會的參與人數比較多,御殿聽政是皇帝在乾清宮內召集諸如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六部尚書等王公重臣開的小規模機要會議,參與人數要比御門聽政少得多。

清朝由于有內閣制度還有軍機處制度來維持朝政運行,就算皇帝不召見其他朝臣,只要依靠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就足以維持朝政運轉,因此御門聽政自雍正時期之后就逐漸減少,到同治時期基本廢除。所以清朝的早朝一般都是指御殿聽政,皇帝只需要定期召見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等重臣就足以掌控朝政了。

據史料記載,明清兩朝的早朝時間大概都是在卯時(早晨5點到7點),只有到了晚清時期,慈禧太后為了鍛煉光緒皇帝,她特意把光緒早朝的時間提早到了寅時(凌晨3點到5點)。

所以如此看來古代的早朝時間還真的是非常早,雖然古代人通常都是晚上9點之前都入睡了,但是早起起床困難是古人和今人的通病,尤其是古代那些養尊處優慣了的王公重臣,他們上早朝時是來不及吃飯的,早起不吃飯就走,還要耗費精力的跟皇帝討論國家大事,因此早朝對每個朝代的朝臣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更讓朝臣痛苦的是早朝規矩還比較繁瑣嚴苛,在唐朝時期,皇帝就設立了監察御史來糾察,在早朝上朝臣不能遲到、不能吃東西、不能隨意交頭接耳的交談,更不能無故不參加早朝,如果觸犯這些都會受到監察御史的彈劾。

一般情況下,在早朝上遲到或者不到的朝臣都會被罰俸,用現代職場的話來說就是扣你薪水和績效,通常情況下早朝遲到的官員要被罰一個月的俸祿,不到的朝臣要被罰掉三個月或半年的俸祿。

而朱元璋時期則最狠,朱元璋規定早朝遲到的朝臣不僅要被罰俸祿,還要杖責二十大板,如果遲到累計二十次以上就杖責一百大板,要知道一個人如果被杖責一百大板那可是容易被打死的,所以朱元璋時期早朝遲到或者不到那就得有生命危險了。

由于早朝的規矩比較嚴苛,因此朝臣們都十分小心盡量不遲到,可是古代又沒有鐘表計時,所以朝臣們害怕早朝遲到,都會很早就起來,比如早晨五點上早朝,朝臣們可能凌晨兩三點就起來趕往皇宮。

而古代的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住的離皇宮比較遠,那麼朝臣可能起得就得更早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很多朝臣為了早起能多睡會,他們都會選擇在皇宮附近安家置業,這樣一來就可以把通勤時間用在睡覺上了。

就像乾隆時期的大貪官和珅,由于乾隆很器重和珅,幾乎每天清晨和珅都得入宮與乾隆議事,所以和珅為了早起不遲到,也為了離皇宮近一些沾沾乾隆的「龍氣」,他就在什剎海附近修建了豪宅,從他的豪宅到皇宮紫禁城僅六里地多點,距離非常近,確保他很快就能到達皇宮。

所以歷朝歷代像和珅這樣在皇宮附近安家置業的官員不少,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方便上早朝,也方便能隨時入宮與皇帝議事。

不過大多數像和珅這樣的重臣都是被皇帝賞賜的宅子,如果級別不夠,想在皇宮附近安家置業都沒得機會,那麼住得遠的朝臣就只能早點起來趕著去早朝了。

早朝期間是不允許朝臣吃任何東西的,而很多朝臣早起著急趕著上朝,在家里也來不及吃飯,因此只能在路上墊補幾口吃的,這樣也催生出了早點小吃行業。

據史料記載,在明清時期,早點小吃攤都會早早出攤,主要接待的就是著急上早朝的官員們,這些官員們通常都會買個燒餅藏在袖子里,等到了皇宮門外等候的時候,偷偷吃上幾口,這樣他們才能有精力去上早朝。

當然,皇帝也不會對朝臣太過苛刻,從唐朝中后期到明清時期,基本早朝三朝之后,宮廷都會給朝臣們上一頓豐富美味的早餐。

在早朝散朝之后,朝臣們自然回到自己各自的單位繼續辦公,其實能參加朝會的官員基本都是高官,他們的日常工作也不是很繁重,散朝后他們通常都是回到本單位向下屬轉達朝會精神。

向下屬轉達完朝會內容之后,通常這些官員們都會回家睡「回籠覺」,為什麼他們會不工作回去睡覺呢?當然是熬不住啊,想一想,他們凌晨兩三點起來去上朝,然后還要站一早起且耗費腦子精力的跟皇帝議事,這是既費腦子又費體力的事,所以散朝之后這些朝臣就如同打完仗一般疲憊不堪,當然想回家再睡個「回籠覺」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朝臣散朝之后都能回去睡個「回籠覺」,比如清朝雍正時期的大學士張廷玉還有乾隆時期的大貪官和珅,他們都很受皇帝器重和信任,即便是散朝之后也要繼續留在宮廷中負責替皇帝篩選奏折,處理大量的事務,工作到深夜都是常事。

就像張廷玉是出名的工作狂,工作效率極高,對工作還極為認真負責,就連雍正對他認真負責的勁頭都是自嘆不如。由于雍正十分信任和器重張廷玉,因此幾乎每天早起張廷玉都要很早入宮與雍正議事,別的大臣都是逢五上早朝,張廷玉算是幾乎天天都要上早朝。

早起和雍正商議完事務之后,張廷玉還要回到軍機處繼續替雍正篩選審閱奏折,據史書記載,張廷玉的工作狀態就是每天都要審閱奏折到深夜才能回家休息,第二天的天還沒亮就要起大早入宮向雍正匯報議事,即便他早起坐轎子時都在審閱奏折。

和珅受乾隆喜愛和器重時,比張廷玉的工作量也沒少太多,所以別看和珅是大貪官,其實他的工作量還是很大的,也由此可見,上完早朝之后,像張廷玉、和珅這樣的朝廷重臣工作地點依舊在宮廷,工作量還是十分繁忙的。

所以古代朝臣們為了能及時趕上早朝也為了保證自己能睡眠充足,他們都會在皇宮附近安家置業,早朝散朝之后,朝臣們通常都會回到本單位轉達「會議精神」,最后再回家睡個「回籠覺」。

不過極少數宰相級別的重臣還要繼續留在宮廷中幫助皇帝處理工作,這些重臣才是最累的,他們的工作量還是非常龐大的。